我朋友阿兰是开服装店的,最先是卖森马、以纯的体育快消品牌,挣了第一桶金以后,又转移到商场里卖欧时力品牌。
那时候,电商还没有如今这样普及,还是有许多人喜欢去实体店试穿衣服,满意以后付钱购买,尤其是女装,线上和线下的试穿效果是不一样的,衣服的材质还是有一点细微的差距,所以虽然电商让她失去了一部分顾客,但是没有影响到她的生意。
她的收入还是不错的,不到几年的时间,就买了58万的路虎车和一套90万元的别墅。
随着电商的不断壮大,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,逛街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,就算偶尔有顾客逛服装,也是提前看一下实体店衣服的款式,顺便看一下实体店衣服的价格,比对一下哪个更合算,然后再考虑是否购买。
大部分顾客会在服装店试过自己喜欢的,各种款式的衣服,然后偷偷的记下品牌、尺码和价格,然后回家,搜索淘宝或者某些购物平台,如果发现这些平台上的衣服比实体店便宜,就会在网上下单购买,如果实在找不到同款,就会找代购购买。
所以,有段时间,商场的客流量骤然减少,稀稀拉拉的几个顾客,让阿兰很头疼。
阿兰的店铺生意惨淡,有时候一连几天都开不了张,卖不出去一件衣服。
最后,她关闭了店铺,在家休息了。
2018年,她发现一部分消费者 ,又开始回归到了实体店购买衣服,这让她动了重新开店的想法。
这部分顾客从网上回归实体店的原因,是因为网购衣服的质量良莠不齐,网上假货泛滥,让人体验感不好,不停的购买,再不停的退货,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,衣服的质感也没有实体店的好,于是,这部分人把视线重新转移到了实体店。
由于阿兰选服装的眼光很毒,她选择的品牌以及服装的款式,和服装质量都属于上乘,但是价位比商场里的衣服便宜了不少,再加上她有进货渠道,所以她的服装店很快就吸引了一批顾客,然后这些顾客带着自己的亲戚、朋友一起来消费,让阿兰的生意开始走入正轨。
2020年,新冠爆发,阿兰的生意由线上转移到线下,但是生意仍然惨淡,那时候,人们的关注点是吃好身体好,没有人关注衣服,所以不管阿兰怎么在线上直播推销,都没有客源。
最后,阿兰只能被迫关门歇业,三年的疫情,让阿兰损失惨重。
幸亏有前期财富的积累,阿兰才可以勉强应对。
2023年,疫情彻底放开了,人们由于被压制了太久,一段时间,开始了报复性的消费。大家首选的是旅游,三亚温暖如春的气候,吸引了一波游客,导致了高价酒店的出现。接下来是奢侈品的抢购,一包难求。
有人说这是“口红效应”,也就是三年疫情结束了,其实人们手中没有多少钱,消费不起大额的支出,只好买一只“口红”,花一点小钱,来安慰自己。这就是“口红效应”。此口红非彼口红。
“口红效应”没有惠及到阿兰的生意,阿兰的生意仍然没有起色。
阿兰考虑到自己签了五年的房屋租赁合同,店铺也不能很快的盘出去,再加上天气马上就冷了,她瞄准商机,准备在羽绒服市场大干一场。
凭借阿兰独到的眼光,她认为羽绒服的利润很大,于是,她进军了某品牌的羽绒服。
阿兰就指望着这批羽绒服,能够让自己打一个翻身仗,希望自己多挣一点,能够弥补三年的亏损。
她的想法是美好的,但是现实很残酷。人们因为手中的存款不多,如今的失业率也很高,人们也不敢乱花钱,都开始捂紧腰包,不消费了。
疫情刚放开的时候,人们为了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绪,开始一波疯狂的旅游热,又一波奢侈品抢购的现象,这些只是昙花一现,过后,人们开始理智的消费,有些人甚至紧衣缩食,抠抠索索的过日子了。
市场上羽绒服价格的疯涨,小至几千,大到上万元,让消费者望而却步,羽绒服也遇到了“寒冬”。
人们不买羽绒服,不是天气不冷,而是开始深思,这么昂贵的羽绒服值不值得去买。
往年,入冬以后,大家会纷纷购买新款羽绒服,羽绒服的销量一直很高。
今年,羽绒服的销量惨淡,主要原因有三点:
一、羽绒服价格太高,但凡家里有旧款羽绒服,能够穿得上,就不会再花钱购买新款。
二、疫情让大家认清了钱的重要性,老百姓知道理智消费了,羽绒服太贵,就买棉服穿,一样保暖,性价比还高。
三、老百姓变穷了,真的买不起。
最近,有一段视频在网上火爆,00后大学生不买羽绒服,买军大衣过冬。
我到网上查了一下军大衣的价格,不到100元就可以拥有一件长到膝盖的军大衣,不但保暖还便宜,看来,还是00后活得透彻。
月饼遭遇过“寒冬”,如今羽绒服也遇到了“寒冬”,下一个会是谁呢?会不会是房地产?